圖:法國禁止穆斯林示威遊行,一位伊斯蘭教婦女向警方抗議。

繼反伊斯蘭影片《穆斯林的無知》之後,一個批評伊斯蘭聖戰行為「野蠻」的廣告,924日在紐約市10個地鐵站推出,廣告上寫:「在文明人與野蠻人的任何戰爭中,支持文明人,支持以色列/擊敗聖戰」。

紐約大都會運輸局以「反對貶損語言」政策,拒絕刊登這則廣告,但幕後推動廣告的「美國捍衛自由陣線」提起訴訟,並贏得曼哈頓法官的有利裁決,再度引爆爭議。

圖:黎巴嫩真主黨領導的抗議活動,一個女孩穿著全白的罩袍、頭巾,抱著蘭經。

紐約市長彭博表示,不管內容為何,刊登廣告是受美國憲法保障的言論自由。「儘管鄙視,但因為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保障你、我,也要保障其他人的自由,所以我們會容忍,因為美國是不一樣的。」

憲法支持你 我鄙視你

彭博儘管支持言論自由,也同時抨擊《穆斯林的無知》這部褻瀆穆斯林先知穆罕默德的電影。他認為,一個導演應該知道他的電影是否會導致人們因此被殺害或群起攻擊他人,這是「很可恥的」。

彭博的想法,正是中國古諺所講的「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美國駐利比亞大使就是因此被殺害,這樣的言論自由,並不符合「自由以不干涉他人的自由為則」,美國大使的「人身自由」被《穆斯林的無知》導演間接剝奪了。

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是美國權利法案的一部分。這項修正案禁止制定任何法律以「確立國教」、阻礙信仰自由、剝奪言論自由、侵犯出版自由和集會自由、干涉或禁止人民向政府和平請願的自由。

這是一個抽象原則的修正案,還需要更細節地說明權利、自由的真諦。美國的法官「以法論法」,彭博則在法之外,思考情、理。

美國大使的死,並不能阻止基督教世界對伊斯蘭世界的挑釁,除了紐約地鐵站推出的廣告,法國嘲諷雜誌「查理週刊」(Charlie Hebdo)也發表諷刺穆斯林先知默罕默德的漫畫,引發穆斯林社團強烈不滿。

其中的薩拉菲斯特(Salafist)團體,是穆斯林青年組成的激進力量,以「不要侵犯我的先知」為口號,召集200名激進分子週末進行抗議活動。所幸法國政府危機控管得宜預先防範,禁止示威,一些穆斯林人士也不想擴大事端,讓法國社會度過一個平靜的週末。巴黎大清真寺的高階教士布巴克也讚揚,說法國穆斯林社會表現出的成熟理性,不受唆使擺佈。

圖:法國禁止穆斯林示威遊行,一位伊斯蘭教婦女向警方抗議。

民主法治 價值紊亂!

同樣追求言論自由,法國可以阻止一場示威,美國法官卻任令挑釁言論「自由放送」?美國社會多元,價值觀也多元,谷歌不理會美國政府的要求,不把《穆斯林的無知》從Youtube撤除,因此片未違反該公司「禁止仇恨言論」的政策。大使已殉職,還不算仇恨言論?

谷歌自身其實也價值紊亂,該片因違反印度及印尼法律而封鎖,在巴基斯坦與阿富汗也封殺,埃及與利比亞也看不到,原因是局勢敏感。為何谷歌只敢對美國說不?不敢對這些伊斯蘭國家說不?

美國在巴基斯坦各電視頻道播放華府反對《穆斯林的無知》的廣告,但巴國各地仍爆發大規模街頭示威,至少造成十五人喪生、近二百人受傷。

美國駐巴大使館特別擷取總統歐巴馬及國務卿希拉蕊公開反對《穆斯林的無知》的談話,製成卅秒廣告片,配上烏爾都文字幕,並由國務院斥資七萬美元購買巴國各電視頻道時段播出。歐巴馬在片中表示,凡貶抑他人信仰的事物,美國均拒絕接受;希拉蕊則強調,美國官方與《穆》片毫無關係,且峻斥其內容與傳達的訊息。

是誰野蠻? 火上添油

這個廣告沒有說服力的原因可能是,谷歌對美國說不、但法官准許「野蠻」的廣告在地鐵播出,而《穆》片女演員賈西亞在美國向法院提訟,要求影音分享網站Youtube撤掉該片,也遭法院駁回。

圖:埃及動亂數天後恢復平靜,疲累不堪的鎮暴警察結束任務,也忍不住歡呼。

孟加拉約一萬名民眾走上達卡街頭,抗議《穆》片。政府先是譴責這部影片,接著封鎖YouTube,希望平息緊張情勢。美國政府不能直接封鎖,只能要求然後遭到拒絕,然後讓「仇恨」、「野蠻」繼續發聲,因為美國是民主國家?孟加拉沒有言論自由?

德國也是民主國家,專登諷刺文章的雜誌《鐵達尼》(Titanic)廿八日推出十月號,封面照是德國前第一夫人貝提娜.沃爾夫被戴頭巾揮匕首的穆斯林戰士擁在懷裡。這樣的內容,更替當前的情勢火上添油。

言論自由不能無限上綱,誹謗、破壞名譽都會吃上官司。因此穆斯林是可以說:「你的言論自由,不要侵犯我的先知。」

 

本文出自 健康醫藥 – 遠離慢性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r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